在文物鉴定中都用到笔记鉴定来确定真伪,在某些案件中,笔迹司法鉴定中,对于缩小侦查范围,查缉具有重要意义,那麽笔迹司法鉴定规则是怎样地?下面为大家介绍1下笔迹司法鉴定规则,大家可以阅读了解1下。
第1部分 笔迹特征地分类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笔迹鉴定中常用地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规定了笔迹鉴定中笔迹特征地种类。
本部分适用于文件鉴定中笔迹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地条款通过本部分地引用而成为本部分地条款。凡是注明日期地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地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地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地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地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地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简化字总表(1986 年新版) 》 (1986-12-22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
《第1批异体字整理表》 (1995-12-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1988-03-25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1997年 4 月7 日发布 国家语言文工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
《汉字统1部首表(草案)》(1983年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布)
《汉字部首表》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自,2009 年5 月1 日实施)
gb13000.1 《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自 2009年5 月1 日实施)
gb/t 12200.2-94 汉语信息处理词汇 02 部分:汉语和汉字
gb/t 15834-1995 标点符号用法
sf/z jd0201001-2010 文书鉴定通用规范
第1 部分 文件鉴定通用术语
3、术语和定义
3.1 gb/t 12200.2-94 汉语信息处理词汇 02 部分:汉语和汉字中确立地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1 笔画:构成楷书汉字字形地最小连笔单位。汉字最基本地笔画有横、竖、撇、捺、点、折等。汉字笔画地名称见附录 a:《汉字笔画名称表》。
3.1.2 笔顺:书写每个汉字时地笔画地次序和方向。现代汉字地笔顺可参见《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汉字笔顺书写地规则见附录 c:《汉字笔顺规则表》。
3.1.3 笔数:构成1个汉字或汉字部件地笔画数。
3.1.4 汉字部件:由笔画组成地具有组配汉字功能地构字单位。现代汉字部件按是否成字可分为成字部件与非成字部件。
3.1.5 部首:1部分可以成批构字地部件。凡含有某1部件构成地字在字典中均排列在1起,该部件作为领头单位排在开头,成为查字地依据,称为部首。部首多由形旁构成。汉字地部首规范参见1983年颁布地《汉字统1部首表(草案)》、2009年颁布地《汉字部首表》和 gb13000.1 《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
3.1.6 偏旁:合体字地构字单位地传统称呼。旧称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部件构成)左为偏,右为旁,现在统称偏旁。偏旁本为独体字,在古代汉字中偏旁1般与单独成字时形状相同,现代汉字偏旁有1些变化。汉字偏旁地名称见附录 b:《汉字偏旁名称表》。
3.2 文书鉴定通用规范 第1部分 文件鉴定通用术语 中确立地及以下术语和定义均适用于本部分
3.2.1 书写活动:书写活动是人类言语活动地1个组成部分,是运用语言,通过手写文字记录信息与表达思需要地1种书面言语行为。
3.2.2 书写符号系统:指书写活动中用于记录信息与表达思需要地1切文字、符号、图形、绘画等书写形象系统地总称。
3.2.3 书写工具:指书写活动中形成笔迹地造型体地总称。常见地书写工具有钢笔、圆珠笔、墨水笔、毛笔等。
3.2.4 书写承载物:指书写活动中通过书写工具在其上形成有色或无色书写符号系统地各种物体地总称。常见地书写承载物有书写纸、打印纸等各种纸张。
3.2.5 书写规范:指国家规定地书写符号系统地书写和使用标准、规范、规则等。 如 1986 年新版地 《简化字总表》和《第1批异体字整理表》规定地汉字地正写法;《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gb/t15834-1995 《标点符号用法》;附录 a 汉字笔顺规则等。
3.2.6 书写技能:指个体掌握与运用书写符号系统进行书写、表达思需要地技巧和能力。
3.2.7 书写水平:指从笔迹中反映出地书写人书写能力和技巧及审美品位地高低和优劣程度。书写水平根据高低和优劣程度可分为极高、较高、偏高、中等、偏差、较差、极差等级别。
3.2.8 书写速度:指书写活动中书写人通过书写运动器官控制书写工具进行书写运动地速度。书写速度根据快慢程度可分为潦草、较快、偏快、中等、偏慢、较慢、缓慢等级别。
3.2.9 书写力度:指书写活动中书写人通过书写运动器官控制书写工具进行书写运动地运笔压力与加速度。书写力度根据笔压力地大小程度可分为极重、较重、偏重、中等、偏轻、较轻、极轻等级别。
3.2.10 书写控制能力:指书写活动中书写人通过书写运动器官控制书写工具进行书写运动地能力。书写控制能力与书写人地生理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根据程度可分为极高、较高、中等、较低、极低等级别。
3.2.11 书写习惯:指书写人在书写实践地过程中形成地自身独有地书写动力定型体系。
3.2.12 书写模式:指由书写方法、运笔方式、字体、字形、书写速度等因素综合反映出地书写人特定地书写形式,如按照字体可分为楷书体模式、行书体模式、草书体模式等;按照书写速度可分为慢写模式、快写模式、速写模式等;按照书写方法和运笔方式可分为简写模式、繁写模式、略写模式、缩写模式、连写模式等。
3.2.13 笔迹:又称手迹或手写字迹。指书写人利用书写工具、按照1定地书写规范通过书写活动外化成地文字、符号、绘画等书写符号系统,它能客观反映出书写人地书写技能和书写习惯特点,是笔迹鉴定地对象。
3.2.14 检材字迹: 需要进行鉴定地可疑笔迹。
3.2.15 样本字迹:供比较、对照地笔迹。
3.2.16 笔迹种类:指笔迹根据不同文种、形成方式、形成机制等划分地各种类型。笔迹种类按照文种可分为:汉字笔迹、拼音文字笔迹、数字符号笔迹、绘画笔迹等;按照形成地方式可分为:正常笔迹和非正常笔迹,非正常笔迹又分为:条件变化笔迹、冒名笔迹、伪装笔迹、摹仿笔迹等。
3.2.17 正常笔迹:书写人在正常地心理和生理状态下,在通常地书写条件下书写形成地字迹。
3.2.18 非正常笔迹:书写人在非正常状态或非通常地书写条件下书写形成地字迹。1般包括:条件变化笔迹、伪装笔迹、摹仿笔迹、伪造笔迹等。
3.2.19 条件变化笔迹:书写人在非正常生理、心理状态下,或在非通常书写环境、条件下书写形成地非正常笔迹,如老年人笔迹、特殊病态笔迹、特殊书写工具形成地笔迹等。
3.2.20 冒名笔迹:书写人未采用任何摹仿手段、直接盗用他人地名义书写形成地笔迹。
3.2.21 伪装笔迹:书写人试图改变自身地书写习惯,故意采用某些特殊地书写方式书写形成地非正常笔迹。常见地伪装手段有故意改变书写速度,故意改变写法、结构、字形、搭配、笔顺、运笔等,某些情况下也有采用各种摹仿手段进行伪装地。
3.2.22 摹仿笔迹:书写人仿照他人地笔迹书写形成地非正常笔迹。摹仿笔迹根据采用地手段通常可分为临摹笔迹、套摹笔迹、记忆仿写笔迹等。
3.2.23 临摹笔迹:书写人对照被摹仿人地笔迹,边看边写形成地非正常笔迹。
3.2.24 套摹笔迹:书写人利用被摹仿人地笔迹采用直接套描方式或勾描后再描写地方式书写形成地非正常笔迹。
3.2.25 记忆仿写笔迹:书写人先对被摹仿人地笔迹进行比较分析、并练习仿写,然后脱离摹本凭记忆仿写形成地非正常笔迹。
3.2.26 笔迹特征:指书写人地书写技能、书写水平和书写习惯特点在笔迹中地具体反映。笔迹特征是笔迹鉴定地客观依据。
4、笔迹特征地种类
4.1 书写风貌特征
又称书写风格。指通过整篇字迹地谋篇布局、字地大小形态和结构特点、书写速度和力度地变化、笔画质量等因素综合反映出地书写人地书写技能、书写水平、书写控制能力地概貌特点。
4.2 布局特征
指通篇字迹谋篇布局地特点或局部字迹地排列组合关系。具体表现在段、行、字、符号之间及其相互之间地空间分布特点,如轴线和基线方向、角度;字间和行间地疏密;字与字或符号之间地比例关系;字或符号与格线地关系;行缩进、突出特点;抬头、落款地位置;页边、页脚、页眉地宽窄、形态等。
4.3 写法特征
又称字形特征。指单字及符号地基本构造和书写方法,构成汉字字形地要素是笔画、笔数及汉字部件地位置关系等。字形按照繁简可分为简化字、繁体字;按照规范性可分为规范字、非规范字、异体字、旧体字等;按照正误可分错字、别字等。规范字可参见《简化字总表(1986 年新版) 》 (1986-12-22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1988-03-25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非规范汉字如1977年12月20日提出来地《第2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简化地汉字(简称“2简字”);异体字可参见修订地《第1批异体字整理表》;新旧字形可参见《现代汉语词典》中地《新旧字形对照表》等;标点符号地使用规则可参见《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正词法可参见《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和《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
4.4 形体特征
又称字体特征。指单字地基本形状和体式,包括单字地体式、大小、形状及倾斜方向、角度等。单字地体式如楷书体、行楷体、行书体、行草体、草书体等;单字外部形状如长、方、扁、圆、椭圆、不规则形状等。
4.5 结构特征
指某些固定搭配地单字之间(如签名、日期等),以及单字地偏旁、部首、笔画之间地空间布局和比例关系。如单字各部件之间地左右、上下、里外、包围等结构特点,及各部件之间、笔画之间具体地搭配比例关系等。规范地汉字笔画、偏旁名称参见附件 a《汉字笔画名称表》、附件 b《汉字偏旁名称表》,汉字地基本间架结构及比例关系参见附件 d《汉字间架结构表》。汉字地部首规范参见 1983 年颁布地 《汉字统1部首表(草案)》 、2009 年颁布地《汉字部首表》和 gb13000.1 《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
4.6 笔顺特征
指构成单字地各部件之间、单字笔画之间及字与符号之间地书写次序和方向。现代汉字地规范笔顺可参见《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汉字笔顺书写地规则见附录 c: 《汉字笔顺规则表》 。
4.7 运笔特征
指起、行、收笔1个完整地书写过程或1系列相互关联地书写过程中反映出地书写方向和角度、书写速度和力度地变化特点在笔迹中地综合反映,以及书写过程中在笔画地起、收、转、折、连、绕、顿、提、摆、颤、抖、拖、带等细微书写动作处反映出地书写方向和角度、书写速度和力度地变化特点。
4.8 笔痕特征
指书写过程中书写工具在字迹笔画中形成地综合反映书写工具结构特点和书写人书写动作特点地痕迹特征,如用圆珠笔书写形成地油墨露白、堆积、间断、分裂等,其出现地部位、形态、分布特点。笔迹鉴定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区分书写工具形成地“笔痕特征”与因书写条件或伪装、摹仿形成地非正常笔迹地变化特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地条款通过本部分地引用而成为本部分地条款。凡是注明日期地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地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地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地各方研
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地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地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3、《笔迹特征比对表》地制作原则
3.1 笔迹鉴定应当制作《笔迹特征比对表》,并对主要地笔迹特征进行标识或说明,以便能对笔迹特
征地异同情况、变化范围、程度、形成原因等进行全面、详细地比对和分析。
3.2 《笔迹特征比对表》根据比对地内容,分为检材与样本概貌地比对、局部字迹地比对和单字地比
对。
3.3 概貌地比对,通常可直接或用复制件进行比对分析,不需另外再制作《笔迹特征比对表》。
3.4 局部字迹地比对和单字地比对,应当制作《笔迹特征比对表》。
3.5 当比对地字数较少或是惯用格式,如签名、日期、金额等,可直接制作需检字迹地《笔迹特征比对表》,不需制作单字地《笔迹特征比对表》;如需对个别单字进行重点地比对分析时,亦应制作单字地《笔迹特征比对表》。
3.6 当比对地字迹较多时,选取比对字迹地原则是既要客观全面,又应突出重点,在数量和质量上以充分反映书写人地书写习惯为限。
3.7 选取比对字迹可采用照相、复印或扫描复制等方法,手描地《笔迹特征比对表》只能作为鉴定人在检验过程中地检验记录,不能作为鉴定文书附件。
4、《笔迹特征比对表》地制作步骤和方法
4.1 准备阶段
在选取检材和样本字迹之前,应对检材和样本字迹进行初步地检验,以确定需要选取地检材和样本字迹。
4.2 检材和样本字迹地选取
4.2.1 复制地检材和样本字迹应当清晰,能真实反映检材和样本字迹地原貌及其细节。
4.2.2 如复制地检材和样本字迹不能突现地,可对其亮度和对比度作适当调整,以既能清晰显示复制地检材和样本字迹,又能反映出纸张等书写载体为限。
4.2.3 复制地检材和样本字迹1般保持原大,如字迹过大或过小,可对其大小作适当地等比例调整,不能作单向调整或不等比例调整,防止字迹变形。
4.2.4 如在复制过程中已经造成单字变形,可参照原始字迹作适当调整,尽可能保持与原始字迹外形1致。
4.2.5 复制地检材和样本字迹尽量保持原有色调,如在复制过程中已经形成偏色,可参照原始字迹作适当调整,尽可能调整到与原始字迹色调1致
4.2.6 复制地检材和样本字迹,在不影响检验效果地前提下,也可使用灰度或黑白图片。
4.3 检材和样本字迹地编排
4.3.1 《笔迹特征比对表》地编排格式通常采用左右或上下格式进行编排,1般左(或上)为检材字迹,右(或下)为样本字迹。
4.3.2 复制地检材和样本字迹首先按照相同单字进行编排,如无相同单字,再按照相同偏旁、部首或笔画进行编排。
4.3.3 比对字迹之间应保持适当地间距,并尽可能编排整齐,以便于观察和分析比对。
5、《笔迹特征比对表》地标识方法
5.1 《笔迹特征比对表》地标识原则
5.1.1 《笔迹特征比对表》应在醒目位置对进行惟1性标识。
5.1.2 对选取地检材和样本字迹也应标明其出处。
5.1.3 对检材与样本字迹反映出地笔迹特征地异同情况应进行标识,必要时还应进行文字说明。
5.1.4 《笔迹特征比对表》应标明制作人、制作时间,并对记录内容进行审核确认。
5.2 《笔迹特征比对表》地标识
《笔迹特征比对表》地惟1性标识,通常在《笔迹特征比对表》右上角用“鉴定文书编号”进行标识。如鉴定文书编号为“2006 文鉴字第 01 号” ,可直接用该编号标识;也可用简略编号,如“j”代表鉴定文书,标识为“2006j01”或“2006j-1” 。
5.3 选取地检材和样本字迹地标识
5.3.1 选取地检材字迹地标识
a) 如选取地检材字迹仅有1处,可直接用“检材标识”标明选取地检材字迹地出处;
b) 如同1份检材上选取多处检材字迹地,可采用“检材编号” +“阿拉伯数字”地方式进行标识,阿拉伯数字表示依次选取检材字迹地序数,也可用两组阿拉伯数字(如 5.16)表示检材字迹选于第 5 行第 16 列。
如:检材标识为“jc” ,则选取地检材字迹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顺序依次标识为“jc.1,jc .2……”或用阿拉伯数字标示样本字迹所在地行和列,标识为“jc.1.2,jc.5.16……” ;如检材标识为“jc1-1” ,则选取地检材字迹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顺序依次标识为“jc1-1.1,jc1-1.2……”,或用阿拉伯数字标示样本字迹所在地行和列,标识为“jc1-1.1.2,jc1-1.5.16……” ,以此类推。
5.3.2 选取地样本字迹地标识
a) 如选取地样本字迹仅有1处,可直接用“样本标识”标明选取地样本字迹地出处;
b) 如同1份样本上选取多处样本字迹地,可采用“样本标识” +“阿拉伯数字”地方式进行标示,阿拉伯数字表示依次选取样本字迹地序数,也可用两组阿拉伯数字(如 5.16)表示样本字迹选于第 5 行第 16 列。如:样本标识为 “yb” ,则选取地样本字迹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顺序依次标识为 “yb.1, yb.2……” ,或用阿拉伯数字标示样本字迹所在地行和列,标识为“yb.1.2,yb.5.16……” ;如样本标识为“yb1-1” ,则选取地样本字迹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顺序依次标识为“yb1-1.1,yb1-1.2……”, 或用阿拉伯数字标示样本字迹所在地行和列,标识为“yb1-1.1.2,yb1-1.5.16……” ,以此类推。
5.4 笔迹特征地标识
对比较检验中发现地有价值地笔迹特征应逐1进行标识,标识规则如下:
5.4.1 笔迹特征地标识既要客观全面,又要简明扼要,标识符号不能对辨识笔迹特征造成干扰。
5.4.2 1般用红色标识相同地笔迹特征,用蓝色标识不同或变化地笔迹特征。
5.4.3 对有疑问或难以确定地笔迹特征,可标识为“?”。
5.4.4 对各种笔迹特征进行标识,推荐使用附录“笔迹特征标识符号表”中地标识符号。
第3部分 笔迹鉴定结论地种类及判断依据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笔迹鉴定结论地种类及判断规范。
本部分规定了不同情况下鉴定结论地表述方式。
本部分适用于文件鉴定中笔迹地同1认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地条款通过本部分地引用而成为本部分地条款。凡是注明日期地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地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地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地各方研
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地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地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3、鉴定结论地种类及判断依据
从理论上讲,鉴定结论应当是确定性地,要麽肯定,要麽否定。但在笔迹鉴定实践中,确实存在由
于检材字迹或样本字迹地数量或质量等客观原因,其反映出地笔迹特征总和地价值尚不能充分反映出书
写人地书写习惯地情况。在此种情况下,根据司法实践地需要,鉴定人可依据笔迹特征反映地客观情况,
运用所掌握地专业知识和积累地实践经验,对反映出地笔迹特征进行综合评断作出不同程度地非确定性
结论(即推断性结论)。为了较准确、客观地反映鉴定人对其所作判断地确信程度,笔迹鉴定中非确定
性结论可分为极有可能、很可能(实践中常表述为“倾向” ) 、可能等不同等级。
3.1 确定性结论
3.1.1 肯定同1
a) 检材与样本字迹存在足够数量地符合特征,且符合特征总和地价值充分反映了同1人地书写习
惯;
b) 检材与样本字迹没有本质地差异特征;
c) 检材与样本字迹发生变化地笔迹特征能得到合理地解释。
释:该种结论是笔迹鉴定中明确地认定结论,通常表述为“检材字迹……是某人所写。”
3.1.2 否定同1
a) 检材与样本字迹存在足够数量地差异特征,且差异特征总和地价值充分反映了不同人地书写习
惯;
b) 检材与样本字迹没有本质地符合特征;
c) 检材与样本字迹相同或相似笔迹特征能得到合理地解释。
释:该种结论是笔迹鉴定中明确地否定结论,通常表述为“检材字迹……不是某人所写。” 3.2 非确定性结论
3.2.1 极可能同1
a) 检材与样本字迹符合特征占绝大多数,且符合特征地质量非常高,其特征总和在极大程度上反
映了同1人地书写习惯;
b) 检材与样本字迹没有显著地差异特征;
c) 检材与样本字迹差异或变化特征能得到合理地解释。
释:这种结论是非确定性结论中肯定程度最高地结论,通常表述为“检材字迹……极有可能是某
人所写。”
3.2.2 极可能非同1
a) 检材与样本字迹差异特征占绝大多数,且差异特征地质量非常高,其特征总和极大程度上反映
了不同1人地书写习惯;
b) 检材与样本字迹没有显著地符合特征;
c) 检材与样本相同或相似特征能得到合理地解释。
释:这种结论是非确定性结论中否定程度最高地结论,通常表述为“检材字迹……极有可能不是
某人所写。”
3.2.3 很可能同1(倾向肯定同1)
a) 检材与样本字迹符合特征占多数,符合特征地质量明显高于差异特征地质量,符合特征总和基
本上反映了同1人地书写习惯;
b) 检材与样本字迹没有显著地差异特征;
c) 检材与样本字迹差异或变化特征能得到比较合理地解释。
释:这种结论是非确定性结论中肯定程度较高地结论,仅次于 3.2.1,通常表述为“倾向认为检材
字迹……是某人所写。”或表述为“检材字迹……很可能是某人所写。”
3.2.4 很可能非同1(倾向否定同1)
a) 检材与样本字迹差异特征占多数,差异特征地质量明显高于符合特征地质量,差异特征总和基
本上反映了不同人地书写习惯;
b) 检材与样本字迹没有显著地符合特征;
c) 检材与样本字迹相同或相似特征能得到比较合理地解释。
释:这种结论是非确定性结论中否定程度较高地结论,仅次于 3.2.2,通常表述为“倾向认为检材
字迹……不是某人所写。”或表述为“检材字迹……很可能不是某人所写。”
3.2.5 可能同1
a) 检材与样本字迹符合特征与差异特征地数量和质量没有明显地区别,但符合特征总和地价值相
对较高,在1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同1人地书写习惯;
b) 检材与样本字迹没有显著地差异特征;
c) 检材与样本字迹差异或变化特征能得到相对合理地解释。
释:这种结论是非确定性结论中肯定程度最低地结论,其肯定程度明显小于 3.2.3,仅表示1种技
术上地合理推定。通常表述为“检材字迹……有可能是某人书写。”或表述为“不能排除检材字
迹……是某人书写地可能。”
3.2.6 可能非同1
a) 检材与样本字迹符合特征与差异特征地数量和质量没有明显地区别,但差异特征总和地价值相
对较高,在1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不同人地书写习惯;
b) 检材与样本字迹没有显著地符合特征;
c) 检材与样本字迹相同或相似特征能得到相对合理地解释。
释:这种结论是非确定性结论中否定程度最低地结论,其否定程度明显小于 3.2.4,仅表示1种技
术上地合理怀疑。通常表述为“检材字迹……有可能不是某人书写。”特别注意地是,实践中该
种结论不能表述为“不能认定检材字迹……是某人所写。”该种表述方式很容易引起歧义,把该
种结论误解为“倾向否定”结论,甚至混同于“否定同1”结论。
3.3 无法作出鉴定结论
3.3.1 检材不具备鉴定条件地。
3.3.2 样本不具备比对条件地。
3.3.3 根据检材与样本地具体情况,经综合评断既不能作出确定性结论也不能作出非确定性结论地。
释:该种鉴定结论通常表述为“无法判断检材字迹……是否某人书写。”不能表述为“无法判断
检材字迹……是(或不是)某人所写。”以免在结论地理解上导致歧义。
4、鉴定结论地表述
4.1 鉴定结论地表述应准确全面,且简明扼要。
4.2 如样本字迹书写人明确地,鉴定结论地表述如上述各类鉴定结论注释中所述,相应表述为“检材
字迹……是或不是(或非确定性)某人所写。”
4.3 如样本字迹书写人不明确地,上述鉴定结论种类中各种鉴定结论相应表述为“检材字迹……与样
本字迹是或不是(或非确定性)同1人所写。”
4.4 如检材是复制件地,鉴定结论地表述分以下几种情况。
4.4.1 如检材声称是复制件地,经鉴定检材字迹确是复制形成地,上述鉴定结论种类中各种鉴定结论
相应表述为“检材字迹……是或不是(或非确定性)出自某人地笔迹。” 或“检材字迹……与样本字
迹是或不是(或非确定性)出自同1人地笔迹。”
4.4.2 如检材声称是原件地,而经鉴定检材字迹是复制形成地,鉴定结论表述为“检材字迹……不是
直接书写形成。”同时应说明检材字迹地复制方法。
4.5 无论检材字迹是为原件还是复制件,鉴定结论均不使用“检材字迹……与样本字迹是或不(或非
确定性)1致(或相同、同1)。”等类似不准确地表述方式。
无论检材字迹是为原件还是复制件,即使经鉴定检材字迹与样本字迹不是同1人书写地,在鉴定结论地
表述中,均不直接采用“检材字迹是或不是(或非确定性)伪造形成。”地表述方式。
第4部分 笔迹鉴定规程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笔迹鉴定地程序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文件鉴定中地笔迹地同1认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地条款通过本部分地引用而成为本部分地条款。凡是注明日期地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地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地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地各方研
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地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地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sf/z jd0201001-2010 文书鉴定通用规范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第1 部分 笔迹特征地分类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第2 部分 《笔迹特征比对表》地制作规范
sf/z jd0102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第3 部分 笔迹鉴定结论地种类及判断依据
3、术语和定义
sf/z jd0201001-2010 文书鉴定通用规范和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第 1 部分笔迹特征地分类中确立地术语和定义均适用于本部分。
4、识别笔迹特征地1般方法
笔迹特征是笔迹同1认定地客观依据, 笔迹特征地分类见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第1 部分 笔迹特征地分类。
识别笔迹特征地方法通常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方法。
4.1 目测
在自然光或照明光下,通过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和识别。
4.2 显微观察
对于通过目测难以辨别地特征,可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识别。
4.3 仪器检测
对于模糊字迹或怀疑有篡改地字迹选用合适地仪器进行检验和识别,常见地检测仪器如文检仪等。
4.4 测量
用合适地测量工具或测量软件对某些笔迹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如笔画地长度、角度、弧度、距离、
搭配比例关系等。
4.5 试验分析
对1些难以确定地特征可根据检材地具体情况通过模拟试验进行分析判断。
4.6 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学地原理和方法,对笔迹特征地分布状况、变化范围、程度等,在1定地范围内进行统计分析。
5、笔迹鉴定地步骤和方法
5.1 检材地检验
5.1.1 分析检材字迹是否直接书写形成,不是直接书写形成地,继续;是直接书写形成地,到 5.1.2。
a) 分析检材字迹可能地复制方法(如复印扫描打印盖印等),是否符合相应复制方法地特点;
b) 分析检材字迹是否复制清晰,笔迹特征是否能得到反映;
c) 分析检材地复制方法是否对检材字迹地笔迹特征造成本质地影响。
5.1.2 检材字迹笔迹特征地分析
a) 分析检材字迹是否书写正常,书写不正常地,初步分析可能地形成原因;
b) 分析检材字迹中有几种笔迹类型;
c) 分析各种类型笔迹地书写模式;
d) 分析各种类型、书写模式笔迹之间,笔迹特征是否1致,是否存在内在地联系或关联性;
e) 分析同1类型、书写模式地笔迹之间,笔迹特征变化地范围、程度及原因。
5.1.3 检材字迹地综合分析
经综合分析如检材字迹不具备鉴定条件地,可根据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第3 部分笔迹鉴定结论地种类及判断依据直接作出相应地鉴定结论;
如检材声称是直接书写形成,而经鉴定却是复制形成地,可根据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第3 部分笔迹鉴定结论地种类及判断依据直接作出相应地鉴定结论;
a) 经综合分析检材具备1定鉴定条件地,继续。
5.2 样本地检验
5.2.1 审查样本来源,确认样本字迹地书写人。通常情况下,以下类型地样本可以认为书写人是确定地。
a) 委托人当场提取或经过侦查、质证等合法程序确认地样本字迹;
b) 鉴定人当场提取地样本字迹;
c) 经对样本字迹进行比较检验,能与以上2种样本合并地其它样本字迹。
5.2.2 分析样本字迹是否直接书写形成,不是直接书写形成地,继续;是直接书写形成地,到 5.2.3。
a) 分析样本可能地复制方法,是否符合相应复制方法地特点;
b) 分析样本字迹是否复制清晰,笔迹特征是否能得到反映;
c) 分析样本地复制方法是否会对样本字迹地笔迹特征造成本质地影响;
d) 初步判断样本字迹是否具备比对条件,具备1定比对条件地,继续;不具备比对条件地,要求补充合适地样本。
5.2.3 进1步分析样本字迹笔迹特征
a) 分析样本字迹是否书写正常,书写不正常地,初步分析可能地形成原因;
b) 分析样本字迹中有几种笔迹类型;
c) 分析各种类型笔迹地书写模式;
d) 分析各种类型、书写模式地笔迹,笔迹特征是否1致,是否存在内在地联系或关联性;
e) 分析同1类型、书写模式地笔迹之间,笔迹特征变化地范围、程度及原因等。
5.2.4 样本字迹地综合分析
a) 综合分析样本字迹地笔迹类型、书写模式与检材字迹地笔迹类型、书写模式是否存在可比性,初步判断样本字迹是否具有比对条件;
b) 如样本字迹不具备比对条件或比对条件较差地,要求补充样本;
如样本字迹不具备比对条件,又不能补充样本地,可根据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第3 部分 笔迹鉴定结论地种类及判断依据直接作出相应地鉴定结论;
c) 样本字迹具备1定比对条件地,继续。
5.3 检材与样本字迹地比较检验
5.3.1 制作《笔迹特征比对表》
a) 检材和样本字迹地比较检验中,应先制作《笔迹特征比对表》,对检材与样本字迹反映出地笔迹特征地异同情况、变化范围、程度、形成原因等逐1进行详细地比对、分析,并进行适当地标识或必要地说明。《笔迹特征比对表》地制作遵循按照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第2 部分 《笔迹特征比对表》地制作规范进行。
5.3.2 笔迹特征地比对方法
笔迹特征地比对方法通常有但不仅局限于以下几种方法。
a) 直观比较:对检材和样本笔迹特征进行目测比较,对有价值地特征在《笔迹特征比对表》上进行标识,显示其异同。
b) 显微比较:对检材和样本笔迹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和对比分析,对有价值地特征在《笔迹特征比对表》上进行标识,并作必要地说明。
c) 测量比较:用测量工具或软件对检材和样本字迹中某些笔迹特征,如布局、形体、搭配比例及笔画地角度、弧度、距离等进行测量比较。
d) 重合比较:对怀疑是出自同1母本地摹仿笔迹,或怀疑检材字迹摹仿某样本字迹地,可将对应地字迹进行重合比对。
e) 统计分析比较:运用统计学地原理和方法,对检材和样本字迹笔迹特征地异同情况、变化范围、符合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
5.3.3 检材字迹与样本字迹笔迹特征地对比分析
a) 分析检材笔迹类型是否在样本中得到充分反映;
b) 分析检材不同类型笔迹中地书写模式是否在样本中得到充分反映;
c) 分析检材字迹与样本字迹笔迹特征地符合和相近或相似特征、差异和变化特征地分布情况;
d) 对检材字迹与样本字迹笔迹特征地符合和相近或相似特征、差异和变化特征地性质及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对特征总和地价值作出初步地评断。
.3.4 笔迹特征价值地评价方法
a) 根据是否符合通常地书写规范进行判断:符合通常地书写规范地笔迹特征,其特征价值较低;不符合通常地书写规范地笔迹特征,其特征价值较高。
b) 根据特征地出现地概率进行判断:1般出现率越高地特征价值越低;出现率越低地特征价值越高。
c) 根据特征地稳定性进行判断:1般相对稳定地特征,其特征价值较高;容易发生变化地特征,其特征价值较低。
d) 根据笔迹特征变化地分布情况判断:检材字迹笔迹特征地变化情况与样本字迹笔迹特征变化情况相符地,其特征价值较高;相同字迹不同书写模式之间发生变化地笔迹特征或差异特征,其特征价值较低。
e) 根据笔迹地形成方式对笔迹特征地影响情况来判断:容易受影响地特征价值较低;不容易受影响地特征价值较高。
f) 对于有些特殊地难以判断其特征价值地笔迹特征,可在1定地范围内作抽样调查,根据统计分析地结果判断其特征价值。
g) 鉴定人根据经验,综合以上几方面情况对笔迹特征地价值作出综合评断。
5.4 检材字迹与样本字迹笔迹特征地综合评断
5.4.1 综合判断检材字迹是否正常笔迹,如不是正常笔迹,到 5.5 进1步分析确定其形成方法。
5.4.2 检材字迹是正常笔迹地,综合判断检材字迹反映出地笔迹特征地价值,确定其是否具备鉴定条
件。
如检材字迹不具备鉴定条件地,可根据 sf/z jd0202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第3 部分笔迹鉴定结论地种类及判断依据直接作出相应地鉴定结论。
5.4.3 综合判断样本字迹是否正常笔迹,如是非正常笔迹地,到 5.6 进1步分析确定其形成方法。
5.4.4 样本字迹是正常笔迹地,综合判断样本字迹是否具有可比性,如样本不具有可比性或可比性较差地,则要求补充样本。
如样本字迹不具备比对条件,又不能补充地,可根据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综合分析检材字迹与样本字迹反映出地笔迹特征符合点和相近或相似特征、差异点和变化特征地性质及其形成原因,并对特征总和地价值进行综合评断,最终根据综合评断地结果,依据 sf/z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第3部分 笔迹鉴定结论地种类及判断依据作出相应地鉴定结论。
5.5 检材字迹是非正常笔迹地进1步检验
5.5.1 检材字迹反映出非正常笔迹特点地,分析其形成地可能原因。
a) 检材非正常笔迹可能是条件变化笔迹地,到 5.5.2 继续;
b) 检材非正常笔迹可能是伪装笔迹地,到 5.5.3继续;
c) 检材非正常笔迹可能是摹仿笔迹地,到 5.5.4继续。
5.5.2 检材非正常笔迹可能是条件变化笔迹地,从以下几方面进1步分析形成地可能原因。
a) 分析是否是由书写速度地因素导致地变化;
b) 分析是否是由书写工具导致地变化;
c) 分析是否是由特殊地书写衬垫导致地变化;
d) 分析是否是由特殊地书写姿势导致地变化;
e) 分析是否是由特殊地书写环境导致地变化;
f) 分析是否是由书写人特殊地生理、心理状态导致地变化等;
g) 综合分析是否是由以上多方面地混合因素或其它特殊地客观因素导致地变化。
5.5.3 检材非正常笔迹可能是伪装笔迹地,从以下几方面进1步分析形成地可能原因。
a) 分析是否是书写人故意放慢书写速度导致地变化;
b) 分析是否是书写人强行加快书写速度导致地变化;
c) 分析是否是书写人故意改变写法、结构、字体、字形及笔顺、运笔等笔迹特征导致地变化;
d) 分析是否是书写人故意采用非习惯用手(1般为左手)进行书写导致地变化;
e) 分析是否是书写人故意采用非常用工具进行书写导致地变化等;
f) 综合分析是否是书写人混合采用以上方法或故意采用其它特殊手段导致地变化。
5.5.4 检材非正常笔迹可能是摹仿笔迹地,从以下几方面进1步分析形成地可能原因。
a) 分析是否反映出书写人边观察边仿写他人笔迹地临摹笔迹地特点;
b) 分析是否反映出书写人利用他人地笔迹进行套描仿写地特点;
c) 分析是否反映出书写人采用利用他人地笔迹经过练习摹仿后凭记忆仿写地特点;
d) 综合分析是否反映出书写人混合采用以上方法形成地仿写笔迹地特点。
5.5.5 根据以上检验结果,综合分析检材非正常笔迹地形成方法及其对检材笔迹特征地影响范围、程
度,并根据与样本字迹比较检验地情况到 5.4.7 做出相应鉴定结论。
5.6 样本是非正常笔迹地进1步检验
5.6.1 样本字迹反映出非正常笔迹特征地,分析其形成地可能原因。
a) 样本非正常笔迹可能是条件变化笔迹地,到 5.6.2 继续;
b) 样本非正常笔迹可能是伪装笔迹地,到 5.6.3继续。
5.6.2 样本非正常笔迹可能是条件变化笔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形成地可能原因。
a) 分析是否是书写速度地因素导致地变化;
b) 分析是否是由书写工具导致地变化;
c) 分析是否是由特殊地书写衬垫导致地变化;
d) 分析是否是由特殊地书写姿势导致地变化;
e) 分析是否是由特殊地书写环境导致地变化;
f) 分析是否是由书写人特殊地生理、心理状态导致地变化等;
g) 综合分析是否是由以上多方面地混合因素或其它特殊因素导致地变化。
5.6.3 样本非正常笔迹可能是伪装笔迹地,从以下几方面进1步分析形成地可能原因。
a) 分析是否是书写人故意放慢书写速度导致地变化;
b) 分析是否是书写人故意强行加快书写速度导致地变化;
c) 分析是否是书写人故意改变写法、结构、字体、字形及笔顺、运笔等笔迹特征导致地变化;
d) 分析是否是书写人故意采用非习惯用手(1般为左手)进行书写导致地变化;
e) 分析是否是书写人故意采用非常用工具进行书写导致地变化等;
f) 综合分析是否是书写人混合采用以上方法或故意采用其它特殊方法导致地变化。
5.6.4 综合分析样本非正常笔迹地形成原因对样本笔迹特征地影响程度,确定样本是否具备比对条件。不具备比对条件,要求补充样本。
6、鉴定结论
笔迹鉴定结论地种类及其判断依据,鉴定结论地表述,应遵循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第5 部分 签名鉴定规程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笔迹鉴定中签名鉴定地程序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笔迹鉴定中签名地同1认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地条款通过本部分地引用而成为本部分地条款。凡是注明日期地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地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地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地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地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地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sf/z jd0201001-2010 文书鉴定通用规范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第1 部分 笔迹特征地分类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第2 部分 《笔迹特征比对表》地制作规范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第3 部分 笔迹鉴定结论地种类及判断依据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第4 部分 笔迹鉴定规程
3、术语和定义
sf/z jd0201001-2010 文书鉴定通用规范和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第 1 部分笔迹特征地分类中确立地,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均适用于本部分。
3.1 姓名:指人地姓氏和名字。
3.2 别名:指正式地姓名以外地名字。
3.3 曾用名:指曾经使用过地名字。
3.4 签名:古称签字、画押。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在文件上需要签名地部位(1般是在文件地落款处),书写地代表个体身份地姓名、姓氏、名字或其它书写符号系统地统称。签名作为动词又称签署,即签字署名,指在特定文件上地特定部位书写姓名地1种特殊地书写活动,表示书写人对整份文件或文件部分内容真实性和有效性地确认,其行为具有法律层面地意义。签名按照文字种类可分为中文签名、汉语拼音签名、外文签名、符号签名及带日期地签名等。
3.5 写名:指使用规范地文字,按照书写规则,在文件上不需签名地部位书写地姓名字迹。写名与签名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写名1般书写较工整,辨识度高,但个性不强。
3.6 中文签名:指用中国地通用文字(汉字)书写地签名。
3.7 汉语拼音签名:指根据中文签名中地汉字,按照汉语拼音地拼写规范书写地签名。汉语拼音签名常与中文签名混合使用。
3.8 少数民族签名:指用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书写地签名,如藏文签名、蒙文签名、维文签名等。
3.9 外文签名:指用其他国家或民族地文字书写地签名,如常见地英文签名等。
3.10 符号签名:指不使用规范地文字,而是使用其它书写符号或简单地笔画书写地签名。该类签名辨识度差,只是1种代替签名地符号系统,没有任何语言文字上地意义,但个性较强。
3.11 带日期地签名:指签名字迹与日期连写地,是实践中最常见地1种签名形式。
3.12 检材签名: 需要进行鉴定地可疑签名。
3.13 样本签名:供比较、对照地签名。
3.14 签名模式:指签名地书写形式,是由签名地书写方法、运笔方式、字体、形态及排列组合关系等因素综合反映出地书写人特定地签名形式。
4、签名模式地种类
4.1 按照书写方法和运笔方式签名模式可分为如下类型
4.1.1 正写签名:指按书写规范从左至右书写地签名。
4.1.2 反写签名:指用正常地书写姿态,将姓名反过来书写地签名。该类型签名,从纸张背面观察字形如正写签名。
4.1.3 连写签名:指采用笔笔相连、字字相接地书写方法和运笔方式书写地签名。
4.1.4 略写签名:指将姓名中重复地单字或偏旁、部首省略或采用省略符号代替书写地签名。
4.1.5 速写签名:指书写随意、运笔迂回环绕,混合采用连写和略写地方式书写地签名。
4.1.6 拼写签名:指把姓名或名中地多个单字,根据各自地结构特点,拼写组合成1个字或1个特殊造型地签名。
4.1.7 借写签名:指根据姓名中单字地结构特点,借用相邻单字地偏旁或某1笔画为下1个字地偏旁或某1笔画书写地签名。
4.1.8 变写签名:指将姓名中某1单字(通常是开头和最后地单字)地偏旁、部首或笔画采用变形、措位或夸张地运笔方式书写地签名。
4.1.9 画写签名:指根据姓名中单字地结构特点或字义,将签名设计成1种特殊地图案,采用绘画地方式书写地签名。
4.2 按照字体签名模式可分为如下类型
4.2.1 楷书签名:指采用楷书方式书写地签名。
4.2.2 行书签名:指采用行书方式书写地签名。
4.2.3 草书签名:指采用草书方式书写地签名。
4.2.4 隶书签名:指采用隶书方式书写地签名。
4.2.5 篆书签名:指采用篆书方式书写地签名。
4.3 按照排列组合关系签名模式可分为如下类型
4.3.1 横式签名:指签名中各单字地排列关系为横向排列。
4.3.2 竖式签名:指签名中各单字地排列关系为纵向排列。
4.3.3 斜式签名:指签名中各单字地排列关系为斜向排列。
4.3.4 重叠式签名:指姓名中各单字或部分单字为相互(左右或上下)重叠地组合关系地签名。
4.3.5 组合式签名:指采用组合方式书写地姓名中各单字或部分单字互为特殊组合方式地签名。
5、签名鉴定地步骤和方法
签名鉴定本质上也是1种笔迹鉴定,因此签名鉴定地步骤和方法应遵循 sf/z jd0201002-2010 笔迹鉴定规范
但签名作为1种特殊地书写符号系统,1方面它具有字数少、书写模式变化多、易被摹仿地特点;另1方面它又是人们书写实践活动中,出现频率最高、练习最多也是最为熟练地1种书写活动。因此,在鉴定中应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要点。
5.1 了解和分析案情
5.1.1 了解案件发生地经过、性质、争议地焦点及其它相关情况,特别是涉案当事人地情况、相互关系及是否存在利益冲突,是否占有或有可能获取对方地签名等。
5.1.2 询问文件地制作、发现、提取、保存等详细过程,特别是要确认检材签名是否当面所签,有关当事人是否亲眼所见。
5.1.3 了解当事人中谁、为甚麽要提出鉴定,对文件中怀疑地内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特别应确认当事人是对整个文件还是对文件部分内容怀疑。
5.1.4 询问是否首次鉴定,如不是首次鉴定地,应了解历次鉴定地具体情况,特别是有关当事人对历次鉴定结论地态度,提出重新鉴定地依据是否充分、可信。
5.1.5 注意了解和发现是否有与文件内容相关地其它人证、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存在,注意分析检材是否与其他证据相互矛盾,结合上述案件情况综合分析检材是否存在伪造或变造地可能。
5.1.6 认真分析检材签名与文件其它要素及案件系统要素间地相互关系。
5.2 详细分析检材
5.2.1 从检材签名地书写方法、运笔方式、形体及排列组合关系等分析确定检材签名模式地类型。
5.2.2 对于有两处以上检材签名地,应比较各签名之间在签名模式、外形上是否有联系;笔迹特征是否有变化及变化程度,是否存在内在地关联性。
5.2.3 从检材签名地书写模式与书写速度、书写速度与书写力度地变化情况、笔画间地连接方式和照应关系上综合判断其运笔是否流畅、自然,书写是否正常。
5.2.4 对于运笔不够自然、书写不正常地检材签名,综合分析其是否存在伪装或摹仿地可能。
5.2.5 通过对检材签名地全面分析,根据检材签名地具体情况,初步判断其是否具备鉴定条件。
5.3 全面分析样本
5.3.1 全面分析样本签名地性质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分布情况,确认其是否全面反映了书写人签名地多样性及其书写习惯。
5.3.2 从样本签名地书写模式上,对比分析样本签名模式与检材签名是否相同、相近或相似,确认相互间是否具有可比性。
5.3.3 对各类型样本签名,特别是实验样本,从签名地书写模式与书写速度、书写速度与书写力度地变化情况、笔画间地连接方式和照应关系上综合判断其运笔是否流畅、自然,书写是否正常。
5.3.4 对于运笔不够自然、书写不正常地实验样本签名,对比自然样本签名综合分析实验样本签名是否存在意改变书写方法、运笔方式、书写速度等伪装书写地可能。
5.3.5 样本签名不具备可比性或尚未能充分反映了书写多样性或书写习惯地, 应要求委托方补充样本。
5.3.6 根据签名鉴定案件地特殊性,应注意收集有关其它当事人,特别是利益冲突地另1方直接当事人地笔迹样本,为进1步分析检材签名是否为摹仿签名及摹仿签名地书写人创造条件。
5.4 检材与样本签名地比较检验
5.4.1 在检材与样本签名地比较检验中,特别注意相同、相近或相似书写模式签名间笔迹特征地相同或相似和差异或变化情况分析。
5.4.2 如检材签名怀疑为条件变化签名地,应注意对比分析样本签名中,不同书写条件地签名之间其笔迹特征地变化范围、程度,及其变化情况是否与检材签名吻合,必要时可制作模拟样本。
5.4.3 如检材签名怀疑为伪装签名地,应注意分析其采
有法律问题现象?为您在线解答
声明:该内容系 结合政策法规整理发布,若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点击意见反馈提交问题现象,我们将按规定核实后及时处理。
1、早期尸表检验:具 500 死亡后24小时以内,含照相、录像。2、晚期尸表检验 具 1000 死亡后24小时以外,含照相、录像。高度…
359313次阅读2020.09.12
1、凡是以原发性损伤为主要评定依据地,原则上在3个月以内进行。2、凡是以容貌损害或者器官(脑、听器、视器等、肢体功能损害为主要评定依据…
422249次阅读2020.08.25
1、委托人姓名或者名称、委托鉴定地内容。2、委托鉴定地材料。3、鉴定地依据及使用地科学技术手段。4、对鉴定过程地说明。5、明确地鉴定结…
4994次阅读2020.04.16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地若干规定有四个法条,即第2十七条、第2十八条、第2十九条和第五十九条。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应当对这四个法…
52908次阅读2020.03.29
申请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工作单位,职业,住址,联系电话。被申请人:单位名称(要写全称,地址,联系电话。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6562次阅读2020.03.23
【司法鉴定时间】司法鉴定时间规定_伤残司法鉴定时间今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司法鉴定时间地法律知识,为你解读司法鉴定时间有关规定,比如交通事故司法鉴定时间等知识,以及申请司法鉴定时间,快来了解1下吧!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留言或与客服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留言或与客服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未用作商业用途)。